编者按今年2月19日,是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个令人无限缅怀的时刻到来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丰碑》于近日在全国各地陆续公映。这部影片以纪实手法,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93年的人生轨迹,使我们有机会重温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重新感受他的高尚人格,进一步领会他的伟大思想。为方便广大读者观看,从今天起,本报连载《丰碑》一片的解说词,以表达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
(字幕:1997年8月22日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云头底村)
这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曾经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郭金梅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997年8月22日这一天,她起得特别早,带领全家人在院子里搭设了一个小小的灵堂,按照太行山的习俗纪念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人93岁的生日。
50多年前,当郭金梅还是个小媳妇的时候,就与在这里领导抗日斗争的邓小平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郭金梅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但她却牢牢地记住了邓小平的生日。
岁月如梭,83岁的郭金梅如今已是耳聋眼花,但在她的心中,邓政委依然那样年轻,就如同巍巍太行,他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片名:丰碑———江泽民题)
(字幕:1997年10月9日)
深秋的一天,我们走进了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五号一所院落,这是邓小平最后20年居住的地方。
芳草萋萋,似乎还依稀可觅老人最后的足迹;
池苑依旧,鱼儿仿佛还在期盼着老人再来观赏喂食;
绽开的红石榴,也在静静地等待着老人前来摘取。
半年过去了,书房里的摆设依然如故。这些孙辈们送的礼物,爷爷生前最为心爱,曾经陪伴着日夜操劳的老人。
桌上的台历,却永远地停留在1997年2月19日这个悲伤的日子。
(深夜,长安街、天安门、301医院)
播音员画外音:
“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就在这所医院里,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夫人卓琳携全家来向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这些年轻的医务人员和警卫战士,伴护着邓小平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历程。此时此刻,他们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感。
巨星陨落,九州同悲。在这春寒料峭的2月里,亿万中华儿女都在心中呼唤着同一个名字,这是一个属于长江、属于黄河、属于中国的伟大的名字。
(渠江,牌坊村)
渠江呜咽,哀思绵绵。
77年前,邓小平从这里离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今天,牌坊村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来到邓家老院子,悼念亲人。
小平,家乡人民想念您,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您能够回来,再看一眼家乡的山山水水。
小平,今天,乡亲们等着您,祈盼您老人家早日魂归故里。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张床上。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走出巴蜀壶中之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半生戎马,战功卓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进行了艰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康庄大道。他为人民军队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93年的风雨历程,犹如一部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壮丽辉煌的史诗,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对新疆维吾尔族著名舞蹈家玛丽耶娜来说,1988年是难忘的。她来北京参加第五次全国文代会,见到了邓小平,并且亲手为他戴上了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
维吾尔族舞蹈家玛丽耶娜:“正好我们后面的书记对我说,邓小平主席从前面来,看见邓小平来的时候,你就往前冲,给他戴个帽子。当时我木住了,书记在后面说,你跑啊,跑啊。我就跑到了邓小平前面,用我们维族话说了一句,祝福您。邓小平主席对我说,好、好,谢谢。我一看我已经哭了,我工作38年,第一次非常非常的高兴。”
(广西右江)
67年前,红七军老战士牙美元就是从这里护送邓小平去河池领导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今天,这位94岁的老人来到了红水河边,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说:“在行军途中,邓政委一边走,一边给我讲革命道理,他还教我学会了一首红军歌。这首歌我一直唱了70多年。”
“谁是革命主力军,我们工农兵;工农和士兵,原来一家人……”
(全国各地悼念邓小平场景)
如山的鲜花,止不住的泪水,诉不完人们对老人家的感激与爱戴;
跪拜苍天,请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让老人家与我们一起续唱那首《春天的故事》,共享那“万紫千红的春天”。
国旗低垂,悲恸浓浓地笼罩着天空,泪雨洒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这个寒冷的2月里,一个伟人的逝世,把12亿颗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月24日,是邓小平遗体火化的日子。天刚蒙蒙亮,人们就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从五棵松到八宝山不足3000米的道路两旁,凛冽的寒风中伫立着10多万悲伤的群众,静静地等待着为敬爱的小平同志送上最后一程。在人民心中,邓小平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与包含的意蕴,此时此刻在十里长街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他走了,他的遗爱洒满了这条长街,点点滴滴注入了人民的心头。
和着灵车内的阵阵哀乐,小平同志过来了。他过来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爱,他踏上了在中华大地的最后一段路程。
花山人海哀思重,群情默默以当歌。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13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以床单作纸,布头代笔,向着全世界展示了这条不朽的横幅:“小平您好”。这承载着历史经典的精彩一幕,深深地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永远地印记在中国人的心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13年过去了,长安街又一次记下了历史的一幕:“小平走好”。在这春天的早晨我们送您上路,祝您老人家一路平安。
这是共和国举行的葬礼,这是人民举行的葬礼!这是人民给予自己领袖的最高荣誉。一个人只有把他的全部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的死才会给中国人民留下一个悲伤的日子。
(八宝山告别)
代表12亿中国人民,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敬爱的小平同志作最后的诀别。
安息吧,小平同志!
(人民大会堂迎骨灰场面)
小平同志,您没有走。伴着这浓浓的夜色您又回到了人民中间,回到了您曾经日理万机的老地方———人民大会堂,这是您最熟悉的工作场所。
这里的每一块红地毯,都印记着您永不磨灭的足迹。
这里的每一间会见厅,都回荡着您的朗朗笑语。
您那熟悉的身影,永远地留在这神圣的殿堂里。
盖上一面鲜红的党旗,这是您终身的伴侣。无论您走到哪里,这面旗帜上都将永远镌刻着您的名字。
邓小平的逝世,震惊了整个世界。各国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发表悼念文章,缅怀他对世界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盛赞他是20世纪最后25年里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伟大人物,是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史诗般的英雄。
2月20日,联合国大厦前海蓝色的联合国旗帜半悬在中央旗杆上,表达着185个会员国对一代伟人的敬意。
安理会举行正式会议,全体人员起立默哀一分钟。
世界政界要人纷纷撰文或发表演讲,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邓小平的逝世是全世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国际社会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没有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就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我认为,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我相信,历史将记载这位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邓小平为改善中国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使中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同时,他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设计师。”
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此时此刻,我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多次见过邓小平,他敏锐的头脑、致力于中国的团结和统一的决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曾饱受欺凌,邓小平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贡献了一生。”
(莫斯科郊外“邓小平街”)
莫斯科,是邓小平一生中到过最多的一个外国城市。为了表达对这位伟人永恒的纪念,莫斯科人把在郊外60公里处新建的斯拉维诺小区的街道正式命名为“邓小平街”。
邓小平街一号的户主告诉我们:“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用邓小平名字命名的街道。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他的全部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个中国公民生活富裕自由。我们是邓小平主义者,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因此,我们把这个小区中的主要街道用他的名字命名。邓小平的杰出思想,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也为俄罗斯人所理解。我的意思是,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现代化道路非常合理,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我们为中国人民感到高兴。”
1997年2月25日,鉴于邓小平同志的特殊功绩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万人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人民大会堂,邓小平追悼大会)
江泽民: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极其沉痛地悼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一组场外收看镜头)
江泽民:
“中国人民爱戴邓小平同志,感谢邓小平同志,哀悼邓小平同志,怀念邓小平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1997年3月2日,一架银色的专机载着邓小平同志的骨灰,飞向了祖国辽阔的大海。
81岁的卓琳老人手捧着骨灰,久久不愿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的名字。
她怎能忘记,是抗日的烽火把他们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她怎能忘记,她与小平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一起度过的58个春秋。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苍天动容,大海呜咽。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这里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这里是他人生旅途的归宿。
93年,如同一朵生命的浪花,从故乡的渠江流入嘉陵江、长江,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在无垠的大海中,他获得了永生!
(连载一)